摩根大通 Kinexys 拟推「碳权代币化」试点,解决绿能市场三大乱象

robot
摘要生成中

国际碳权市场 (International Carbon Market) 一直被视为已开发国家资金流入开发中国家的重要管道。但在过去几年绿能造假、碳权数据灌水、成效不实的问题频出,市场信任度因而大打折扣。对此,摩根大通 (JP Morgan) 打算利用旗下的区块链平台 Kinexys,与碳权登记机构展开「碳权代币化」试点计划,把碳权登记到交易整个流程上链管理,提高市场透明度。

合推碳权代币化试点,让交易流程透明化

据报导,摩根大通旗下区块链平台 Kinexys 将与以下三家机构合作,展开碳权代币化测试:

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

EcoRegistry

International Carbon Registry

这三家目前都有负责碳权注册与管理的系统,此次合作目标是要把现有登记系统中的碳权代币化,并测试从「碳权发行到销毁」的整个流程能否在链上无缝追踪。

三大乱象急需改革

碳权市场本来是为了让已开发国家的资金流入开发中国家、投资减碳专案的重要管道,借此达成全球减碳与资金流通的双重目标。但随着一连串绿能造假、绩效灌水与资讯不透明等丑闻爆发,这个制度的信任基础正逐渐瓦解。

灌水问题频传,碳权根本没减排

许多专案被发现夸大减碳成效,甚至伪造数据。像是:

中国燃煤电厂造假: 中国生态环境部 2022 年调查指出,部分电厂故意使用碳排系数偏低的煤样,伪造碳排报告。

Tesla 高估减排数据: 虽然官方宣称 2023 年减排 2,000 万吨二氧化碳,但碳足迹管理公司 Greenly 分析认为实际可能只有 1,020 至 1,440 万吨,减排量被高估 28% 至 49%。

没有统一标准,碳权品质参差不齐

碳市场缺乏全球一致的核发标准与强力监管,导致许多碳权品质备受质疑:

VCS 森林碳权造假: 英国《卫报》调查指出 VCS 认证的森林碳权中,近九成碳权造假,因为缺乏现场查验,成效成疑。

澳洲碳权外加性不足: 澳洲国立大学学者指出,高达 80% 的碳权其实没真正带来额外减碳效益。

资讯黑箱不透明,投资人恐买到假减排

碳权交易过程资讯不透明,买家无法确认专案是否真的减碳,企业容易被批「漂绿」,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

德国揭发中国专案造假: 德国环境署指出,中国有 45 个减排专案涉嫌造假,涉及 600 万吨碳排放凭证,市值约 18.4 亿美元。

高比例碳权被注销:据了解,2024 年底全球前 12 大登记机构共核发 3.05 亿吨碳权,其中有 1.8 亿吨被注销,品质疑虑仍存。

上述三大原因促使碳权市场对发展中国家帮助有限,还可能加重当地环境压力。随着卫星监测、AI 分析等新兴技术成熟,市场对碳权验证方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接受单靠自我申报。大家期待的是能透过即时、客观、数据化的方式验证减碳成效,真正重建信任。

摩根大通要当碳银行首选,基建发展仍需加强

摩根大通过去就已经有投资碳权专案,也有购买碳移除凭证,现在又跨足技术应用,准备成为全球碳银行首选。不过摩根大通在同天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碳权市场虽然潜力可观,但市场基础建设与创新没跟上,反而可能加重市场不信任,导致需求进一步下滑。

要注意碳权代币化两大风险

摩根大通也提醒,目前碳权代币化还有一些风险需要注意。他们指出,过去有些业者推碳权代币时,因为处理不当,反而引发市场对「诚信」的疑虑,特别是:

重复计算风险 (Double-Counting): 同一笔碳权被用两次或以上。

已经销毁的碳权还在交易。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用技术彻底解决,会反而破坏市场信任。

这篇文章 摩根大通 Kinexys 拟推「碳权代币化」试点,解决绿能市场三大乱象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