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LayerZero和ZRO?它是如何工作的

Layer Zero 通过使用超轻节点、去中心化预言机和独立的 relayer,实现安全的跨链通信,而无需昂贵的轻节点或风险高的桥接。

ZRO代币为Layer Zero的治理提供动力,持有者通过不可变的链上投票控制费用开关,并且燃烧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供应。

通过全链架构和OFT标准,Layer Zero消除了流动性碎片化,提高了可组合性,并支持安全的多链未来。

Layer Zero是一个全链互操作协议,能够安全、高效地进行资产、消息和智能合约的跨链转移,由其治理代币ZRO提供支持。

什么是零层协议?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去中心化世界中,新的区块链以空前的速度不断涌现,每个区块链都有其独特的重点、愿景和用例。尽管这种增长推动了创新,但也带来了一个重大挑战——互操作性。每个区块链都在其自己的 dApp 和代币生态系统中运行,这使得用户在不牺牲一个链的优势的情况下,难以跨网络进行交互。

➤ 官方网站:

为了弥合这一差距,市场推出了各种互操作性解决方案,使用户能够无缝利用多个区块链,而不必被锁定在单一生态系统中。Layer Zero 脱颖而出,成为最通用的互操作性协议之一——一种旨在消除区块链之间障碍的全链互操作协议。

🗳️ 费率切换公投 #2 正在进行中!

立即使用您来自任何链的ZRO投票:

• “是”以激活LayerZero协议费用 • “不”以保持协议费用不活跃

投票将于6月27日结束。

🔗

详情 ↓ pic.twitter.com/SvKZBPFIhS

— LayerZero 基金会 (@LayerZero_Fndn) 2025 年 6 月 20 日

通过 Layer Zero,不仅可以在链之间移动资产,还可以安全高效地传输消息、数据,甚至智能合约。根据 LayerZero Labs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Ryan Zarick 的说法:

✏️ Layer Zero 将无缝连接所有区块链,因此用户甚至不会意识到他们在使用它。它将使现有和新的去中心化应用程序超越 EVM 和非 EVM 链的限制,开启真正的全链应用程序时代。

Layer Zero的核心目标是成为区块链的基础“互联网层”——一个巨大的网状网络,任何链都可以与生态系统中的任何其他链可靠地进行通信和交换数据。它的名称反映了这一雄心:作为区块链之间的基础通信层,无论它们是Layer 1还是Layer 2。

更多阅读:简明解释:什么是PROVE?

如何层零工作

Layer Zero的核心创新在于其能够使区块链网络在不依赖于昂贵的链上轻节点或不安全的中介链的情况下进行通信。相反,它通过超轻节点(ULN)、区块链端点、去中心化第三方预言机和relayer的组合实现跨链消息传递。

  1. 超轻节点 (ULN)

ULN 是 Layer Zero 的核心,在跨区块链交易验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每个 Layer Zero 端点都运行一个 ULN,通常通过智能合约实现。ULN 在不将完整交易历史存储在链上的情况下验证跨区块链交易,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保持了安全性。

  1. 区块链端点

端点是每个支持的区块链如何在 Layer Zero 网络中发送、验证和接收消息的方式。每个与 Layer Zero 集成的区块链必须部署自己的端点。

这些端点作为一个完全连接的网络中的节点,每个节点都直接连接到其他所有节点,从而实现任何两个支持链之间无缝的直接跨链交易。

  1. 去中心化第三方预言机

Layer Zero中的预言机负责从一个链读取区块头(,通过ULN)将其传输到另一个链,以便接收链能够验证交易。

预言机提供验证所需数据的一半。Layer Zero 使用 Chainlink 和 Band Protocol 作为其官方预言机提供商。

🔍 这是它在实践中的运作方式:

在网络 A 上,用户 ( 的源链 ) 选择了一个首选的去中心化预言机 (,例如 Chainlink DON ),以及一个 relayer 用于他们的跨链消息。

网络A上的端点将消息详细信息(包括目的地)发送给预言机和relayer。

预言机将这些细节转发到网络B (目标链),而relayer则向网络B提交交易证明。

由于Chainlink和Band都是去中心化的,因此它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措施以防范潜在攻击。

  1. 中继器

Relayer读取给定交易的证明并在链上提交以进行验证,随后进行消息传递和执行。

✅ 当消息在两个端点之间发送时,预言机从区块头中检索交易数据。

✅ 与此同时,独立的 relayer 从链 A 获取交易证明并将其传递给链 B。

✅ 去中心化预言机和 relayer 必须相互独立。只有当两个实体达成一致时,交易才被视为有效;否则,端点将其视为无效并撤销。

默认情况下,用户应用程序(智能合约通过协议)发送和接收消息,使用Layer Zero的预设relayer和第三方去中心化预言机。然而,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他们自己的去中心化预言机和relayer。

有关更多详细信息,您可以参考官方 Layer Zero 文档。

更多阅读:什么是 Zebec 网络?$ZBCN 指南

ZRO是什么?

ZRO是Layer Zero的原生加密货币,旨在通过赋能治理、对齐激励和支持协议的长期可持续性,在Layer Zero生态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

🪙 供应与分配

ZRO的总供应量固定为10亿个代币,分配如下:

38.3% — 为Layer Zero社区保留,包括用户、开发者和生态系统参与者。

32.2% — 分配给战略合作伙伴,如投资者和顾问,具有3年的归属期。

25.5% — 专用于核心贡献者,包括当前和未来的团队成员,亦分期三年归属。

4.0% — 用于代币回购,承诺将价值重新分配给社区。

📌 ZRO治理机制

ZRO持有者对协议费用管理拥有直接和持续的控制权。治理通过不可变的链上投票合约执行,每六个月举行一次公开公投。

在这些投票中,ZRO 持有者可以决定是否激活或停用协议的费用开关。

费用结构: Layer Zero协议可能会收取等于跨链消息验证和执行总成本的费用。

费用销毁机制: 如果治理投票激活费用开关,财政合约将在本链上收取费用并销毁,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总供应量。

进一步阅读:什么是加密中的预言机?

层零有什么特别之处?主要优势

✅ 增强安全性

在今天的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用户经常需要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转移资产。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跨链桥接,但这些桥接反复成为高调黑客攻击的目标,引发了对其安全性的严重担忧。

Layer Zero通过使用超轻节点(ULNs)进行资产转移和消息传递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在去中心化预言机和独立relayer确认交易时,交易才会最终确定,从而显著降低恶意活动的风险。这一双重验证过程增加了传统桥接通常缺乏的额外信任层。

✅ 真正的可组合性

大多数跨链桥接依赖于孤立的流动性池来连接新链,这导致流动性分散和低效。

Layer Zero 通过实现无缝的跨链通信来避免这个问题,允许资产在链之间移动,而不会产生碎片化的池。这确保了更好的资本效率和一个统一的流动性环境,供去中心化应用(dApps)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使用。

✅ 多链未来就绪

以太坊的维塔利克·布特林指出,“未来将是多链的,但不是跨链的”,强调了传统桥接的安全限制。

Layer Zero 通过 Omni-chain 可替代代币 (OFTs) 实现了这一愿景——一种标准,其中代币在源链上被销毁,并在目标链上被铸造。这一机制消除了对脆弱桥接合约的需求,并提供了一种本地、安全的方式在链之间移动资产。

通过在Layer Zero生态系统内设定标准化的代币框架,构建者可以创建具有更少集成挑战的多链应用,铺平通往真正连接的区块链未来的道路。

了解更多:什么是Zcash (ZEC)?隐私保护是如何工作的

LAYERZERO(ZRO)结论

Layer Zero 代表了区块链互操作性的重大进步,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且开发者友好的替代方案,取代传统的跨链解决方案。通过利用超轻节点、去中心化预言机和独立的 relayer,它确保资产转移和消息传递既具成本效益又安全。其全链架构消除了流动性碎片化,促进了可组合性,并支持真正多链未来的愿景。

本地代币ZRO不仅仅是一个实用资产——它是协议的治理支柱。通过不可更改的链上投票,ZRO持有者直接控制协议费用开关,使网络激励与社区利益保持一致。凭借其固定供应、深思熟虑的分配模型和支持销毁的治理机制,ZRO被定位为Layer Zero长期增长中的核心角色。

随着去中心化生态系统的不断扩展,像Layer Zero这样的解决方案——优先考虑安全性、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将在构建无缝连接的区块链世界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寻求部署跨链dApp的开发者,还是寻找更安全和高效的资产转移的用户,Layer Zero都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面向未来的基础。

ꚰ CoinRank x Bitget – 注册并交易!

想要获取CoinRank的最新消息和酷炫见解吗?关注我们的Twitter,跟上我们所有新鲜故事的步伐!

〈什么是LayerZero & ZRO?How It Works〉篇文章最早發佈於《CoinRank》。

ZRO-6.31%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